國內期權發(fā)展
2015年2月9日,上證50ETF期權于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,是國內首只場內期權品種。這不僅宣告了中國期權時代的到來,也意味著我國已擁有全主流金融衍生品。[2]
2017年3月31日,豆粕期權作為國內首只期貨期權在大連商品交易所上市。
2017年4月19日,白糖期權在鄭州商品交易所上市交易。
歷史沿革
期權交易起始于十八世紀后期的美國和歐洲市場。
由于制度不健全等因素影響,期權交易的發(fā)展一直受到抑制。19世紀20年代早期,看跌期權/看漲期權自營商都是些職業(yè)期權交易者,他們在交易過程中,并不會連續(xù)不斷地提出報價,而是僅當價格變化明顯有利于他們時,才提出報價。這樣的期權交易不具有普遍性,不便于轉讓,市場的流動性受到了很大限制,這種交易體制也因此受挫。
對于早期交易體制的責難還不止這些。以XYZ期權交易為例,wq有可能出現(xiàn)只有一個交易者在做市的局面,致使買賣價差過大,結果導致“價格發(fā)現(xiàn)” ——達成一致價格的過程受阻??蛻艚洺枺骸拔以趺粗牢业闹噶畛山辉趝zh0}(即公平)的價位上呢?”對市場公平性的顧慮,使得市場無法迅速吸引到更多的參與者。
直到1973年4月26日芝加哥期權交易所(CBOE)張,進行統(tǒng)一化和標準化的期權合約買賣,上述問題才得到解決。期權合約的有關條款,包括合約量、到期日、敲定價等都逐漸標準化。起初,只出16只股的看漲期權,很快,這個數字就成倍地增加,股的看跌期權不久也掛牌交易,迄今,全美所有交易所內有2500多只股和60余種股指數設相應的期權交易。之后,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放松了對期權交易的限制,有意識地推出商品期權交易和金融期權交易。
由于期權合約的標準化,期權合約可以方便的在交易所里轉讓給第三人,并且交易過程也變得非常簡單,{zh1}的履約也得到了交易所的擔保,這樣不但提高了交易效率,也降低了交易成本。
1983年1月,芝加哥商業(yè)交易所提出了S&P500股指數期權,紐約期貨交易所也推出了紐約股交易所股指數期貨期權交易,隨著股指數期貨期權交易的成功,各交易所將期權交易迅速擴展至其它金融期貨上。自期權出現(xiàn)至今,期權交易所已經遍布全世界,其中芝加哥期權交易所是世界上{zd0}的期權交易所。
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,期權柜臺交易市場(或稱場外交易)也得到了長足的發(fā)展。柜臺期權交易是指在交易所外進行的期權交易。期權柜臺交易中的期權賣方一般是銀行,而期權買方一般是銀行的客戶。銀行根據客戶的需要,設計出相關品種,因而柜臺交易的品種在到期期限、執(zhí)行價格、合約數量等方面具有較大的靈活性。
外匯期權出現(xiàn)的時間較晚,現(xiàn)在最主要的貨幣期權交易所是費城股交易所(PHLX),它提供澳大利元、英鎊、加拿大元、歐元、日元、瑞士法郎這幾種貨幣的歐式期權和美式期權合約。目前外匯期權交易中大部分的交易是柜臺交易,中國銀行部分分行已經辦的“期權寶”業(yè)務采用的是期權柜臺交易方式。
了解更多詳情請咨詢:13698069949 QQ:2774920334
官網:
微信:13698069949